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天府之国,古称“天府之国”乃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战国后期秦国李冰及子二郎在蜀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随着历史发展,“天府之国”一词逐渐在大众层面上用以专门指代四川盆地尤其成都平原,并成为了共识和常识沿用至今,约定俗成。
战国时期,苏秦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实行连横的主张,他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
沃野千里,真是天府之国……”秦惠王不为所动
“天府之国”一词早期出现主要有:
《
史记·
留侯世家》:“夫关中左崤函,右陇
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
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刘敬说是也。”指关中地区。
《
三国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指四川盆地。
由于天府之国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所以历史上也有个别典籍作为个例在个别时期称呼部分地区为“天府之国”,如华北北部、江淮、闽中等地区,但都属于零星用法,如:
《
大明一统志》卷一:“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
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指华北北部。
《旴江集》卷二十八《寄上孙安抚书》:“嗟乎!江淮而南,天府之国。
周世宗之威武,我太祖之神圣,非一朝一夕而得……。”指江淮以南。
《
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一:“
唐邕天保……十年从幸晋阳,除兼给事黄门侍郎,领
中书舍人。帝尝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帝曰:‘我谓唐邕是金城,此非金城也。’其见重如此。”指山西太原附近。
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原序》:“禹奠山川,鱼鳖咸若;周登俎豆,鲂鳢是珍。……闽故神仙奥区,天府之国也,并海而东,与浙通波,遵海而南,与广接壤。”指闽中南一带。
《
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十九《国俗·物产·御制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盛京山川浑厚,土壤沃衍。盖扶舆旁薄,郁积之气所钟,洵乎天府之国,而佑我国家亿万年灵长之
王业也。”指沈阳一带。
天府之国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省,重庆市的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
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
长江上游地区,海拔500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中国最大的
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的面积约26万余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
青藏高原和
横断山脉,北近秦巴山脉,与汉中盆地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
米仓山,南缘
大娄山,东缘
巫山,西缘
邛崃山,西北边缘
龙门山,东北边缘
大巴山,西南边缘
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
武陵山。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
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
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多平方千米,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
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气候类型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均温5~8℃,较同纬度的上海、湖北及纬度偏南的贵州高2~4℃。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同纬度上的武汉冬天却霜雪不断,盆地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温度上东高西低,西部夏天温度较同纬度的上海、武汉等城市偏低3-4度,但湿度较大,所以闷热难忍,平均气温在25℃上下,盆地气温东南高西北低,盆底高边缘低。最热月气温高达26~29℃,长江河谷近30℃。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部严重的夏
伏旱。 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如
綦江积温超过6100℃,相当于中国
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如峨眉山、
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气温递减0.55℃和0.61℃。
峨眉山顶年均温仅3℃,10℃以上活动积温586℃,气候上相当于
寒温带和亚寒带。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 300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
乐山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 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达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闻名,夜雨占总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区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峨眉山、
金佛山是中国雾日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之高也为中国之冠。盆地年
日照仅900~13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为中国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四川盆地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
芒硝、石
膏、磷、铝、硫、铜、锰、金、石墨、汞等矿产资源,其中天然气、芒硝为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
锶矿。
川东北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富集区之一,
川中和南充等地盐岩矿储量很大。
天府之国成都平原
地理概况
成都平原,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地势平坦、水域遍布,河网纵横、
物产丰富,是中国最大芒硝产地,平原由
岷江、
沱江、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组成。总面积23000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有名的鱼米之乡。因该平原地区主要为成都市所辖区县,故称
成都平原。其中成都市区位于平原东部。
成都平原地形好,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最冷月均温5℃~8℃。
土壤以
紫色土为主,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质,该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后来,由于长期种植水稻,部分土壤成为水稻土。
成都平原是西部最
富饶的广阔平原,位于
龙泉山和
龙门山、
邛崃山之间,北起,南到乐山五通桥,总面积约22901平方公里秦代就修建起来的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护着她,
四姑娘山是它坚强的脊梁。它拥有肥沃平坦的绿野平原和几千年的
时空传承。
河流
平原内的河流有流经广汉、
金堂县的
沱江;经过
都江堰、新津的
岷江;从都江堰分流经温江到武候区到华阳的
江安河;从都江堰完善内链分流经郫县到成都的
清水河;从都江堰分流经彭州到青白江区的
青白江;从都江堰分流经郫县三道堰经金牛区流入成都市区的锦江等。成都平原很多河流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都江堰的岷江。
沙河、
府南河为
锦江的分支,清水河注入锦江;锦江与江安河在
华阳汇合形成
府河,府河在
彭山重新注入
岷江。
气候条件
成都平原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紫色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棉花。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在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使得成都平原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8℃,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雨天平均约300天,多雾是中国阴雨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但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
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
经济环境
成都平原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以紫色土为主,主要生产水稻。物产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也是整个中国西部唯一一片一直保持较高发达的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国”。从两汉一直到唐宋时期,成都平原的
蜀绣、
蜀锦、藤艺、
竹器、漆器等奢侈品营造工艺一直处于高度发达状态。在北宋时期,成都平原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纸质货币——“交子”和银行机构——
钱庄。
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以都江堰为顶点、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岷江、沱江冲击扇形平原。
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这片平原水患、旱灾较少,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发达,被誉为“天府之国”这片平原水患、旱灾较少,区位优势较明显 。
成都平原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河渠纵横密布,属典型的水田农业区
,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
。是中国重要的水稻、棉花、油菜、
小麦、
柑橘、柚子、茶叶、药材、
蚕丝、香
樟产区,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其中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是四川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是中国最大的
芒硝产地,常年提供的油约占四川全省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区。
2008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十大新天府”活动,推出了31处中国最适宜居住的“新天府”候选地。这些地区环境优美、衣食无忧、生活幸福。最终十个地方脱颖而出,被该杂志评为“十大新天府”,其中作为老“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高票当选榜首,领衔“十大新天府”,其余九个则都是新鲜面孔,都是首次被推为“天府”的地区,但无一例外都是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个地区分别是:成都平原、嘉南平原、伊犁河谷、胶东半岛、闽南丘陵平原、雅鲁藏布大拐弯、三江平原、呼伦贝尔、苏北平原、宁夏平原。
1、成都平原[1]
1.1 历史典故
称为“天府之国”乃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后来,秦朝时蜀郡“省长”
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
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
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
蒋介石更是应了一句谶语“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虽然国共合作的武装力量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但得胜的国民党政府却在最后败逃于台湾,人算不如天算。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历史上名篇《隆中对》中的名句,作者诸葛亮之所以协助河北人刘备得以称帝,恐怕也与谶语“胜不离川”相关吧。三国时候,刘备率一支打打逃逃的乌合之众,却能够保全实力,在蜀地
三分天下,莫不与四川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
再说近二十年发生的事情,四川民间有句话叫“要吃粮,找紫阳”,更是说明了四川的长足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当今,只要四川首脑和广大四川人民能够顺应这个渊源,天府之国将仍然是古往今来的富庶之地。
1.2 美丽四川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既有山川俊美的自然风貌:地势多样,青峰竞艳,丹壑争流;又有秀冠华夏的历史人文: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名人文豪竞相辈出。在这里,自然、人文与社会风俗多种景观相生相依,情景交融,造就了得天独厚、品位极高的天府之国。
天府原本是一种官职的名称,他是为“天子”掌握“府库”的官员。这个官职在周天子时设过。那时生产力落后,天府这个官管的东西都稀奇、珍贵,如钱财米粮,金银珠宝、图书文册等等,一国之中凡有油水的他都管完了。
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
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国。发明者就是著名的纵横家
苏秦;这个靠“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的人物跑到秦国去讨好
秦王说秦国强大呀: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毫无疑问应该像一个什么什么……他一下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于是找出“天府”二字。说秦国真乃“天府之国”也。
1.3 天府之国为什么在成都
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后,天府之国由北向南迁移到成都了呢?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国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大家知道,经过
春秋战国,秦统六国。当时人口大概一亿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
秦始皇没有实行休养生息,反而派遣大儿子
扶苏和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到北疆戍边。同时征集民夫30万筑长城,又征50万民夫修
阿房宫、征70万民夫建
骊山秦陵。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计划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兴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如阿房宫一烧就烧了三个月,想想1989年
大兴安岭一把火只烧了27天,就已经烧掉了56万公顷的森林面积。水土流失必然导致土地贫瘠,现在去看看
黄土高坡就知道了。
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
张望,只会打仗)修建
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随后三国时的
孔明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
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1.4 自然资源
这里地形舒坦。她拥有西部最富饶的广阔平原,位于
龙泉山和
龙门山、
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
五通桥,行政上包括成都市、
德阳市、绵阳、
乐山、
眉山等地,总面积22900平方公里,总人口2798.6万(2004年),占四川省人口的36%,核心区达到了1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秦代就修建起来的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护着她,
四姑娘山是她坚强的脊梁。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给了她年均18℃的气温,以及每年10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她拥有肥沃平坦的绿野平原、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绵亘的水渠河川和几千年的时空传承。
1.5 风景宜人
这里美景如画。风景秀丽的龙泉山如蛇亘东方,静谧清净的
武侯祠满怀着思念,烟雾缭绕的
青羊宫充盈着虔诚,清幽的
青城山上依然可寻仙风道骨,俊秀的
峨眉山前依然还闻寥寥梵音。这里的江山不仅有江南的妩媚,更有西部的豪情,
贡嘎山、四姑娘山如巨人般守卫着她,
长江、嘉陵江滔滔河水逝者如斯。“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诗仙李白走遍神州,他的赞叹为天府之国的山水平添了一分书卷气。
1.6 人才辈出
这里文明繁荣。3000年前
三星堆人的浩荡迁徙揭开了这片土地萌动的序幕,
金沙人盛大的祭祀昭示着这片土地文明的繁荣。自古文人多入川,
浣花溪畔还流传着
卓文君的逸事,薛涛笺上的诗篇还散发着芳香,杜甫久居的茅屋依然掩映于竹林,李白行吟的潇洒随锦江水涓流至今。
元稹、岑参、黄庭坚、
陆游来过这里,
司马相如、王褒、扬雄、
陈子昂、李白、苏东坡三父子、吴玉章、
李劼人、张大千、
郭沫若、巴金生于斯地,他们是天府之国奉献给中华文化的杰出人物。
这里生活闲适。她的宽容与休闲被西方人目睹,送给了她“
东方伊甸园”的桂冠。常常是天下饥荒四起、饿殍千里的时候,这里却是旱涝保收、衣食自足。成都人民感恩着上帝的眷顾,眷恋着一杯清茶的闲适生活。总有一天,当外面世界疲惫的眼神投向这里的时候,就会懂得什么是生活的真谛。
1.7 天府美食
名小吃从各色小面到抄手、包饺,从腌卤佳肴到凉拌冷食,从锅煎蜜饯到糕点汤元,品种繁多。 面食类名小吃有
担担面、
宋嫂面、
钟水饺、
龙抄手。更有象
嗨吃团、
拉手网等的团购美食将成都消费带入了一个更时尚的阶段。
1.7.1 担担面
担担面原为过去在夜晚挑担沿街叫卖的各种小面,虽然现多坐店经营,仍习惯称为担担面,担担面调料十分考究,用花椒、红油、酱油、芽菜末、醋、味精、葱等作调料,面条煮好盛于碗内后,再加上碎肉绍子,味道鲜美可口。
担担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数陈包包的
担担面了,它是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始创于1841年。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过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担担面,用一中铜锅隔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鸡或炖蹄膀。现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的担担面,多数已改为店铺经营,但依旧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担担面特色最浓。
1.7.2 宋嫂面
宋嫂面是成都仿制宋朝汴梁人宋嫂作法,将鱼肉、芽菜、香菌等制成鱼羹作绍子加面中,其味鲜美无比,称为"宋嫂面"。
1.7.3 钟水饺
钟水饺分为红油水饺和清汤水饺两种,红油水饺皮薄馅嫩,以红酱油、糖、蒜泥等混合为调料,味美爽口;清汤水饺清鲜味浓,细嫩化渣。
1.7.4 红油抄手
乃是四川成都著名小吃。以面皮包肉馅,煮熟后加清汤、红油和其它调料即可食用。此种小吃柔嫩鲜美,汤汁微辣浓香。抄手是四川人对馄饨的称呼,馄饨在全国各地均有制作,红油抄手是最为著名的品种之一。
1.7.5 成都的汤圆
远近闻名,最具代表性的是
赖汤圆、郭汤
圆。赖汤
圆与郭汤元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至今老成都对它们仍津津乐道。
赖汤圆不浑汤,不沾牙,筋丝好,皮薄心子香。心子以黑芝麻、鸡油酥、洗沙心子最有名,再加以小碟白糖芝麻酱蘸吃,更觉香甜滋润。
郭汤圆心子除白糖、鸡油外,还加入各种蜜饯。一碗汤元四个,每个心子不一样,味道也个个不同。
1.7.6 其它小吃
成都还有富有麻辣川味的小吃,如
怪味鸡块、
怪味兔肉、凉拌肚条、
夫妻肺片、
麻婆豆腐等。怪味用红油、花椒粉、窝油、麻酱、白糖、香油等十几种调料配制而成,香味浓烈,味中有味。
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因其麻辣鲜香、色泽金红发亮而深受人们欢迎,蜚声巴蜀,名播四方。
老成都最有名的牛肉市在皇城坝,所卖牛肉有牦牛、水牛、黄牛。肉食中牛肉虽不似猪肉那样在老成都人的菜谱中变出诸多花样,却也品种不少。腌卤摊上有卤牛肉牛尾麻辣牛肉干,家常菜有
牛肉末炒芹菜、牛肉豆腐、
牛肉面、
萝卜炖牛肉等等,别有一番风味。饭馆里干炸牛排、牛肉大元、烧牛肚梁,都是席上的大菜。牛肉在成都名小吃里也占有一席地位。治德号小笼蒸牛肉,肉火巴味美。
三义园牛肉焦饼,是个姓曹的哑巴创作的。他和另外两人合伙做牛肉焦饼生意,店名取刘备、张飞、关羽
桃园三结义之意。他做的焦饼用牛油起酥的烫面做成皮子,鲜黄牛肉剁碎做馅,颜色金黄,外焦里嫩,真是“焦饼煎时满街香”。
腌卤制品中的“
王胖鸭”、“
片皮挂炉鸡”等也无不令人流连。不仅仅是成都的大街小巷,走出成都,徜徉于川西坝子的每个县城,每一小镇,无一不有自己独特精制的名小吃美食品。真让人涎羡不已,赞不绝口。
(责任编辑:admin)